2015-01-09 非遗研究
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重在命名和建设民间文艺之乡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而中国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间文化遗产就产生在这无比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和分布遗存在如此辽阔的地域之内。怎样切实抢救保护中国优秀的众多民间文化遗产,长期以来是一项非常困难、力不从心之事。多少有识之士和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寻找、探索、研究一条成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2002年中国民协全面启动、推进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我们通过命名民间文艺之乡、建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和研究中心等行之有效的途径,抢救保护了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守住了共同的精神家园,开发和利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建设,整合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资源,打造了全国各地的文化品牌,活跃和促进了全国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基本情况和良好势头

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建立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和研究中心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个成功创举。这个创举得到了全国众多市、县、乡、镇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实践证明,这个创举顺乎时代发展,符合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创举也充分展示出了我国民间文化所富含的巨大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自2002年中国民协开始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以来,全国的许多省、市、自治区倍加重视,把申报和建设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提到了党委和政府的工作议程,摆在了重要位置。因此,集中力量,争相申报,呈现出一种“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良好现象。但是此项工作也使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压力。中国历史之长,地域之广,民间文化铺天盖地,够得上命名条件的“民间文艺之乡”数以万计。而我们人手之少,又缺乏成熟的经验,只能是克服困难,尽最大努力而为之。到目前为止,近七年来中国民协共命名民间文艺之乡133个,建立民间文化传承、研究基地42个,研究中心32个,分布于2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133个民间文艺之乡中,河南省就有28个。其余较多的省是河北、山西、江苏、内蒙、广东、浙江等。河南省独占鳌头,遥遥领先,为全国之最。河南省申报的民间文艺之乡,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和影响也堪称全国一流。从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在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建设民间文艺之乡中的力度和积极性。目前,还有六个省市申报的十多个民间文艺之乡,尚待考察和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和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建立工作,一直是按照中国文联的要求,在中国民协分党组的直接领导下,严肃认真,健康有序地进行和蓬勃发展,取得令人兴奋而满意的效果。有的专家学者称赞这一成功创举的良好效果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战略意义和积极作用

近十年来,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振兴和大发展,是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开始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这项工程有两大政绩有口皆碑,有目共睹,已成为品牌而保留下来。一是普查出书,二是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中国民协组织全国的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经过这七八年的广泛而艰苦深入的全面普查,已挖掘、搜集、整理出版了一大批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遗产著作,取得重大成果。如《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已出版了山东的“杨家埠卷”、“高密卷”、河南的“朱仙镇卷”、“滑县卷”、湖南的“滩头卷”、云南的“甲马卷”、天津的“杨柳青卷”、四川的“绵竹卷”、河北的“武强卷”、“内丘神码卷”、境外的“俄罗斯藏品卷”,还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云南大理12卷本,湖北宜昌13卷本,徐州7卷本,秦皇岛6卷本,河南三门峡5卷本,丽江市4卷本,吉林省3卷本以及温州市鹿城卷,甘肃省陇南西河县卷等。还出版了《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泥人张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录》,《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30种,《中国结丛书》16种、《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中国民间美术遗产图录·贵州卷》《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吾屯卷》、《中国民俗志》、《中华民俗大典》、《中国史诗长诗集成》等等。正在编辑出版的还有《中国民族民间服饰集成》、《中国古村落代表作集成》、《中国傩文化集成》、《中国萨满文化集成》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明确强调,保护羌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中国民协在冯骥才主席的带领下,组织专家学者及时奔赴灾区,实地调研羌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困难,向全国民间文艺界发出《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倡议书》,并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保护羌族文化遗产的建议》。而后又编写了《羌族文化学生读本》、《羌族口头遗产集成》等,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称赞。

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和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建立是一项新生事物,充满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有长久的战略意义。此项工作的战略意义和积极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一、民间文艺之乡分布在全国各地,都在基层和乡镇。民间文艺之乡的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而我们的中华文化是由数以万计的地域文化组成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保护和弘扬地域文化,就是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有力地唤醒和增强了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地方政府对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意识,把人民群众的自发抢救保护行为变为政府的自觉行为。因为民间文艺之乡审报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是民间文艺之乡的主人和法人。我们每命名一个文艺之乡就等于把抢救保护和开发建设的责任转交给了各级政府,同时我们也明确告诉了各级政府其地域文化突出的特点,保护的重点和打造的亮点是什么,让各级政府主动承担起抢救保护义务和历史使命。多命名一个民间文艺之乡,就等于多赋予给地方政府的一份责任和义务。多命名一个民间文艺之乡也就等于给我们当地的民间文艺遗产增强了一份安全感。冯骥才主席说过一句精辟而深刻的话: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政府,保护也是政府。因为政府具有无比的权利和威力。

三、整合了地方的文化资源,突出了地方的文化亮点,打造了地方的文化品牌,塑造了地方的文化形象,提高了地方在全国甚至于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如:河南许昌的三国文化之乡、桐柏的盘古文化之乡、虞城的木兰之乡、济源的愚公文化之乡、河北涉县的女娲文化之乡、山西寿阳的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山东省沂南县的诸葛亮文化之乡、浙江丽水市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等,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各地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以此而光荣和骄傲。

四、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传承人,使古老的民间文化薪火不断,后继有人。如河北省蔚县的剪纸传承人、河南朱仙镇和山东高密年画传承人、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的长调传承人等,继往开来,中青年一个接一个地跟上来,每一个传承人都得到市、县、镇政府的保护和重视。

五、发掘和利用了民间文化资源,发展了文化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山西寿阳县和河南虞城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和“中国木兰之乡”后,将寿星文化和木兰文化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在全国有其广泛影响。

六、丰富和活跃了地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民间文艺之乡,每次授牌仪式都有几万人参加观看,如济源的女娲文化之乡、上蔡县的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授牌仪式都达到了三四万观众。每一次授牌仪式上都有省城和当地的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演出。广大农民从几十里之外的地方赶来观看。众多的民间文艺之乡每年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法定节日和当地的独特节日,都开展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七、众多民间文艺之乡都编写了民间文化教材,一一进入当地中小学课堂,使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以利于延续中华文化,传承民间文化,意义重大。如:河南济源将女娲文化、愚公文化、河北蔚县将剪纸艺术、山西寿阳将寿星文化都编写了教材,成为当地中小学必读之书。河北蔚县的民间艺术家进教室现场表演和教学,收到较好效果。

近些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对“民间文艺之乡”这一品牌的认识逐渐深化,申报的积极性日趋高涨。民间文艺之乡在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摇篮,是文化大省,更是民间文化的海洋,其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极为丰富深厚。河南省政府格外重视文化建设,决心打造河南文化强省的品牌。因此,河南省民间文艺之乡申报和建设工作格外的积极认真,扎实深入。省民协把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和建设民间文艺之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申报和建设中国民间文化之乡的积极性。民间文艺之乡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得到了河南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成为河南省各级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文联工作的重头戏。因此,民间文艺之乡也在不断提升河南的形象。2007年,国际神话学研讨会在“中国三皇故都文化圣地”——河南周口成功举办。会议期间,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了新郑、淮阳、泌阳、桐柏、开封等地的多个民间文艺之乡。他们对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蕴、风俗人情和建设成就赞不绝口。河南省民协的主要负责人认为: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非常符合中国地域文化的实际情况,深受县、市政府的欢迎。是民间文艺之乡推动了各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是民间文艺之乡打造了河南省的文化品牌,是民间文艺之乡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和学者,使河南省逐步走向世界。

河南省虞城县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木兰之乡”。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是中国历代妇女的杰出代表。花木兰既是普通的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群众理想的化身,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令人敬仰。花木兰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虞城县委、县政府对花木兰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搞得有声有色。他们极为重视发挥“中国木兰之乡”的品牌效益,使花木兰形象成为虞城亮丽的名片,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虞城县建县1400余年,多年流传是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乡。花木兰形象、花木兰文化在虞城县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该县成立了“木兰文化研究会”,由几十名专家、学者深入发掘研究木兰文化。投重资修复了木兰祠,连续举办木兰文化节,发行木兰邮票,出版了《木兰文化大观》、《虞城史话》、《巾帼英雄花木兰》、《木兰故事传说》、《木兰书画集》,还创作和拍摄了两部电视专题片《木兰花开动京城》、《虞城——中国木兰之乡》和30集电视连续剧《孝烈将军》等等。县委、县政府还积极推动以木兰形象、木兰名称、木兰文化为特征的命名创新活动。京九铁路在虞城县设有木兰站。命名了木兰电器有限公司、木兰建筑有限公司、木兰服装总厂、木兰食品公司、木兰纺织集团、木兰商店、木兰饭店等,仅全县冠名“木兰”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已达62家(种)。该县张集镇产的红富士苹果质地优良,口味宜人,但其销售常年走不出虞城县,后来注册了全县第一个木兰农产品商标,改为“虞国花木兰”苹果,则远销到俄罗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此种苹果靠花木兰之名走出国门。这是何等的文化魅力!自从“中国木兰之乡”命名后,该县还建设了花木兰文化广场,塑造了花木兰雕像,建立了木兰大剧院,木兰公园、木兰纪念馆和木兰女子学院等,同时全县还掀起了“学木兰精神,做当代木兰”的群众活动,涌现出许多学习花木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组织成立了木兰秧歌队,木兰腰鼓队、木兰体操队、木兰武术队等,花木兰文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群众文化。虞城县委书记张新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体会地说:“花木兰是虞城的骄傲,花木兰文化是虞城的亮丽名片。木兰文化品牌作为一种‘软实力’,已成为虞城经济的发展动力。让木兰形象深入人心,让木兰文化形成产业,这对木兰文化遗产就是最好的保护和发展”。

河北省蔚县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剪纸艺术之乡”。多年来,蔚县剪纸的抢救保护是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中国民协和河北省民协组织专家走访了全县22个乡镇的400个村落,对500多位民间艺人逐一进行了走访、普查、登记。随后编辑出版了《中国剪纸集成蔚县卷》,在香港国际图书节获得“王中王”奖。目前蔚县有剪纸专业村28个,专业户1160多户,从业人员2.2万多人,年产剪纸330余万套,产值3000多万元,远销欧、美、日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蔚县剪纸走向了世界。剪纸已经成为蔚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该县到外地打工的人都说:“过去俺们外出打工,辛辛苦苦也挣不下多少钱。现在回家乡搞剪纸,既挣了钱,又继承了祖宗传下来的艺术,生活富裕了,精神也充实了。”该县的主要领导同志说,“是中国民协命名的剪纸艺术之乡保护了我县的民间文化遗产,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盘活了我县的经济,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就业、吃饭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经对此作过报道。

山西省寿阳县的“寿星文化”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寿阳县地处晋东北,人口只有二十万,百岁以上老人有100多位,90岁以上老人有5000余人。全县人均寿命已超过了73岁,在中国名列前茅。2008年3月,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考察论证,寿阳县被命名为“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寿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大力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自“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命名以来,该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精干的工作班子,狠抓民间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开设了“中国寿星文化之乡”网站,编辑出版了一批寿星文化的传说,创办了寿星文化刊物,成立了中国寿星文化产业发展公司,还投资近亿元开发建设寿星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该县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长寿文化为核心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国寿星文化之乡”的建设软硬并举,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县委书记黄耀春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是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点燃了我们的文化亮点,带动了我县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我们文化建设的自觉”。

为系统总结“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建设的经验,完善民间文艺之乡管理条例,加强对民间文艺之乡的监督、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推动民间文艺之乡建设,2008年6月,中国民协组织考察组对山西省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鹿鸣山长寿文化广场和长寿文化研究基地,并听取了寿阳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汇报。我们充分肯定了寿阳县打造“中国寿星文化之乡”品牌所做出的努力,强调指出了要继续深入挖掘长寿文化的深刻内涵,加强保护和开发工作,使独具特色的中华长寿文化得到弘扬传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2008年8月初,我们和寿阳县委、县政府还联合在寿阳召开“中国寿星文化产业专家论证会”。今年十月,我们又在寿阳举办了“中国长寿文化暨新农村文化建设高层论坛”,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对长寿文化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深入研讨,并为寿阳县经济文化的发展献计献策,帮助指点。

近年来,中国民协还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民间吹歌展演、飘色艺术节等艺术活动分别选择在萨满文化之乡、吹歌之乡、飘色之乡等文艺之乡举办,得到所在地政府和群众在资金、人力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

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内蒙、四川、广东、贵州、甘肃等地的民间文艺之乡在各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都发挥了积极有益作用。实践证明,民间文艺之乡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文化品牌,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它成功地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了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大大提升了各地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推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力度大,效果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川等省文艺战线的同志们强烈要求,此项工作要常抓不懈,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开花结果。

三、命名程序和服务管理

中国民协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建立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一直是严肃认真而负责的,一直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着严格的程序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中国民协对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和对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建立程序是:地方政府申报——省级民协审核——上报中国民协分党组研究——专家组实地考察——提交书面考察报告——中国民协分党组审批——举行授牌仪式。协会分党组对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工作一向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国内一流的行业专家对命名地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书面考察报告)、进行科学论证,而后由协会分党组根据协会制定的命名民间文艺之乡条例的具体标准进行严格、规范的审批。协会的批文下发后,由地方政府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授牌后协会积极地做好服务、宣传、指导、管理工作,使民间文艺之乡、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国民协还根据民间文艺之乡、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实际工作需要,设立办公室负责其具体日常工作,做到分党组有专人负责,协会有日常工作机构。协会分党组一直把民间文艺之乡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不断听取民间文艺之乡工作情况的汇报,不断分析研究民间文艺之乡工作的发展形势,不断对民间文艺之乡建设提出新的希望和要求。因而民间文艺之乡工作已成为协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全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头工作。

2001年6月,中国民协参照《中国文联命名“文艺之乡”试行办法》制定了《中国民协命名“民间文艺之乡”试行办法(讨论稿)》。经过五年之久的工作实践后,2006年12月,中国民协正式制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化)之乡管理条例》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业委员会、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博物馆管理条例》对民间文艺之乡和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性质、任务、申报条件、申请要求、考察程序、审批程序、命名之后的管理、监督、表彰、批评、惩处及中国民协的责任和义务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于2007年4月1日起正式发布实施。两个《条例》的发布实施对民间文艺之乡、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民间文艺之乡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第一的原则,从未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同时,按照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注重质量的原则,对各省、市、区每年命名民间文艺之乡的数量做出了具体规定。中国民协还积极开展民间文艺之乡的调研工作,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开展。2007年12月,中国民协在山海关召开了“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2009年10月在河南济源召开了“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暨新农村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全国各地的民间文艺之乡的代表介绍情况,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谋发展大计,有力地促进了民间文艺之乡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民间文艺之乡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应运而生,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效果颇佳,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还处在探索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疏忽的实际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和重视,需要及时妥善解决。其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一是一种资源多处共存,几个地方同时相互争夺的现象较为突出,如:梁祝文化有七八个省争夺,牛郎织女文化有五六个省争夺,花木兰和大禹文化有四五个省争夺,往往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二是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匀,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广东、浙江较多,西北、东北和边远贫困地区较少,如河南省有近三十个,有个别省、市、区还是一片空白;三是有的地方政府“政绩化”现象严重,把民间文艺之乡的申报、命名只当做一项政绩,往往是重申报、轻保护,重命名形式,轻实际建设,只有申报的高涨热情,缺少保护抢救的愿望和力度。建设不见行动,管理无息无声,授牌之日就是结束之时。四是有的地方政府“商业化”倾向明显,重开发,轻保护,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对民间文艺之乡的文化遗产盲目开发,无所顾及。在开发过程中,使民间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起了杀鸡取卵的作用。往往是大开发大破坏,小开发小破坏,不开发不破坏。五是有的地方的民间文艺之乡只是文化部门单枪匹马在管理和建设,缺少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力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六是由于全国的民间文艺之乡地域甚广,数量众多,协会工作繁忙紧张,我们的监督、指导工作还不够有力,服务工作难以跟上。

我们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和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建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不能因为存在一些问题就大惊小怪,否定我们的成绩,也不能因为我们的成绩就看不到或不重视工作中的问题。我们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纠正倾向,解决问题,以利再战。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一、对“一种资源多处共存发生争夺”的现象,要采取“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携手共建”办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民族民间文化世代流传于全国各地,任何人任何地方都不能垄断。因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有中华文化的大国意识和博大胸怀。大家知道,在清代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就争夺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时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就很开明,他撰写了一幅对联,引人深思。对联的内容是:“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这副对联已成为传世的名联。这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具有国家意识的,资源共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学历来是口耳相传,有其流传性,变异性,群体性和地域性。一种传说、一种神话、一个故事可流传到全国众多省、市、县,流传到哪里,就得到哪里的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重视。不管它流传到哪里,在那里扎根和丰富发展,不管它在流传中发生什么变异,都属于民间文化遗产,都属于中华民族文化。不能用此地的同一流传来替代彼地的同一流传,必须有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和全局观念,必须是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携手共建。如河南济源、河北涉县等地都是女娲文化的重要地域,我们都命名了“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两地合作得很好。女娲文化在十三个省中有67处遗存。这十多个省都正准备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我们都表示赞同并支持他们成立一个“中国女娲文化联谊会”,大家一起研究和弘扬女娲文化。

二、对发展不平衡问题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具体帮助指导的办法来解决,要使后进赶先进,先进带后进。要经常不断组织一些省、市、县有关人员到先进的地方参观取经,也可在先进的地方召开一些现场经验交流会。我们这次在济源召开的民间文艺之乡工作会议,也有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目的。

三、对只为创“政绩”搞民间文艺之乡的地方政府,要说服帮助,要使他们深深懂得只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难以创出政绩,只有真正搞好民间文艺之乡的建设,才是真正的政绩。一经发现此种现象,必须马上批评帮助。如不见成效则要出示黄牌警告,严重者可通报全国,或撤销“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称号。

四、对把“民间文艺之乡商业化”,盲目地破坏性地搞开发的地方政府要及时加以制止,或见诸报刊,或通报批评,不听劝告批评者,则撤销其“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命名称号。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切实抢救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科学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完善更理想的保护。

六、加强监督工作,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管理力度,定期抽样调查,发现什么问题,就及时解决什么问题。

七、实行年检制度,对个别地方挂牌后开展工作不力或尚未开展工作,要提出批评、警告;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或有损于民间文艺之乡、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形象和声誉的要把“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牌子摘掉。

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的命名、建立和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崇高的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得民心,顺民意、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工作。民间文化常青树,中华民族万年春。我们应自觉地以历史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跟上时代步伐,抓住发展机遇,守住精神家园,创造辉煌业绩,为抢救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应有的贡献。(文:赵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