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非遗研究
民间剪纸的传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中国的民间剪纸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我国历朝历代劳动人民亲手创造的,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和美好追求的、并为劳动人民所直接享用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它是东方民间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财富。所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剪纸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既是过去的问题,更是现在的问题,也同样是未来的问题。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鲜活的,必须靠传承人代代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承载着丰富知识、前人成果和精湛技艺。中国数千年的剪纸艺术之所以在今天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历代的众多的传承人的传承。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传承人一断代则自然消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需要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剪纸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也主要是靠劳动人民自己来传承。自古以来,我国大多是母女相传,家族相传,亲戚相传等等。历代的剪纸艺人都是剪纸的传承人。近当代的剪纸大家,如河北蔚县的王老尚,山东胶州的高友三,陕西旬邑的度淑兰,山西新 县的苏兰花,陕北的高风莲、王兰  、刘兰  等等,她们都是民间剪纸的杰出传承人,为中国民间剪纸的保护传承都有其重要贡献。近十年来,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相继任命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传承人,其中剪纸艺术家为数不少,这对推动中国民间剪纸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的省市给国家命名的传承人   都给一定的   补充,有的省市还给他们评定职称。也有力地提高了传承人的社会地位。

民间剪纸虽然是深深扎根于农耕文明的深厚沃土,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但在历史上毕竟还是不被统治阶级所重视,不登大雅之堂,因此,民间剪纸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是低下的。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剪纸的经济效益也是不高的,有人曾说:“你搞一汽车剪纸也顶不上一些名画家的一张小画值钱。”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少剪纸艺术大家、名家的子女都不想做剪纸的传承人,有的改学绘画、书法,有的经商,有的出去打工等等。致使剪纸名家的传承人仍有断代现象。也有的不是真正传承人的人,经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冒充传承人以  个光荣称号和社会地位。这些问题已引起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已着手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已见成效。一切有眼光、有志向、有历史使命的时代责任感的青少年和民间艺术家都应当以传承人为荣,以传承人为乐,当好传承人,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固然是重要的,但还不是最终目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是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其根本目的还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对民间剪纸的保护和传承理应如此。传承和发展是对立的统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传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传承的结果。没有传承就谈不到发展,没有发展死守传承也难以世代相传。这个问题应当   大家还是有共识的。关键问题是,靠谁发展,怎样去发展?应当说,是靠广大传承人的成功的探索和高质量的创新去发展。古人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文随世  ,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化艺术的生命,是文化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想传承不去都有困难。历史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艺术规律的要求,促使着我们必须积极创新。我们当今的新时代和社会生产力大大向前发展了,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发生了深刻变化,农耕文明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当今时代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和审美要求都提高了,可以说是今非昔比。我们必须牢牢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前人的肩上,    新的思想,新的观念,适应新的时代和反映新的生活,以新的艺术手段,新的剪纸手法创作出具有传统功力和时代气息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但创新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不能离经叛道,不能是   胡来。这如同京剧改革一样,不管如何创新,但必须姓“京”。又如同书法,不管如何创新,但不能脱离汉字。不能背离“法度”,必须是“书法”一样的道理。

中国的民间剪纸要实现真正的大发展、大繁荣,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传承人的积极创新;二是学校的艺术教育;三是社会上的广泛普及;四是市场中产业的形成;五是国际上的对外交流。

对传承人来说,传承是其责任和本能,创新是其使命和本领。我们天天讲创新,人人都想创新,但    剪纸的艺术实践中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传承人创新我认为应具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对前人的艺术成果和技艺学习传承要到位;二是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宽广的艺术眼光;三是有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胆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本领。就我国目前剪纸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来看,他们大多生活在广大农村,心灵手巧,有一定剪纸的悟性,但是读书不多,学历不高,见识不广,审美水平有局限。这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办班培训,到艺校进修,请老师评点,参加展览,采风考察等等方式都是可行的。陈竟先生在近三十余年来亲手举办多期艺术培训学习班,现场指点培养出了一批剪纸艺术家,涌现出像王秀颜、郭梅花、郭如林、王继红等既能传承又能创新而颇有成就的剪纸能手。创新不是简单的一句话,不是靠一时的热情一蹴而就,它需要综合艺术素养,综合艺术本领,需要有较高的审美眼光,需要一个  长的艺术积累和艺术实践,而后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造,有所丰富,有所发展就相当不错了。

剪纸进课堂,剪纸进院校,特别是剪纸进入中小学,十分必要。让少年儿童从小受到剪纸艺术的熏陶,学到一些剪纸的技能,增加一些剪纸的兴趣,使其身心进入剪纸的精神家园,大有好处。倘若全国千百万中小学都设剪纸课,这是何等的教育规模!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批未来的剪纸艺术家,另一方面至少能培养出一大批剪纸的爱好者和欣赏者。因此,我们可以说,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万代,关键教育后一代。山东省胶州市、江苏省扬中市、河北省蔚县、山西省广灵县等等剪纸进入课堂,进入中小学都取得可喜成就。

社会是民间剪纸的广阔天地,是无与伦比的大课堂。剪纸应进入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近些年来,剪纸进机关,进厂矿,进社区,进幼儿园,进老年公寓等出现令人可喜的现象。我们常看到,一些机关和单位的会议室、领导办公室、公共场所都挂有赏心悦目的剪纸作品。也有不少剪纸能手时常到社区、到厂矿、到幼儿园、到外国驻华使馆进行剪纸辅导和指点。这都是对民间剪纸的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普及。

民间剪纸要不要进入市场、能不能形成文化产业?这些问题过去一直存在争议。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剪纸传承人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从事剪纸创作的,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个时代和这种条件。如同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进入市场形成产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剪纸进入市场形成了产业,社会上的需求量扩大,销售自然增多,使社会上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享用剪纸,这对剪纸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有力的保护,就是一种传承,就是对它在扩大影响和提高社会地位。但对我们剪纸传承人个人来说,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不能使剪纸“市场化”,“商业化”,不能手里拿着剪刀,心里想着市场,两眼望着金钱。倘若如此,就不如早点去开发房地产。我们的剪纸传承人要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民间剪纸已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为全人类欣赏和享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们的剪纸已不断走向世界,为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建立了民间剪纸机构,国外喜欢和从事剪纸的人日益增多,这自然是好事。但是,我们的民间剪纸对外交流的力度和规模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交流的质量也应进一步提高。我们应密切配合外交部、文化部,充分利用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不断将剪纸推向全世界,传播到国外,不断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剪纸、喜爱剪纸。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让我们的剪纸传承人要多出国考察,传授技艺。同时,让来中国的外国人多参观剪纸,可将剪纸作为文化礼品赠送他们。多开辟此渠道,多想些办法,让民间剪纸走出去,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盛开在世界各地,向全人类散发出迷人的芳香。(文:赵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