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09 贡品文化
反思中国朝贡制度及传承贡品文化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9日

中国朝贡制度,实际上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个领域。中国贡品是中国朝贡制下的产物,不仅是物质的,还涵及非物质方面。贡品的制作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贡品产品又是历代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产品。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和改革开放,当中国贡品成为帝物民享和国家礼品时,如何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贡品?如何让贡品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走向世界?也就成了我们研究和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

毫无疑问,传承开发中国贡品文化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而且具有特殊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建立“文化强国”,让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一、 反思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

研究中国朝贡史、中国贡品及贡品文化,能够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衍、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轨迹……

自秦汉2000多年来,中国都是一个拥有宗藩结构的国家体系。历朝都有不少的属国和藩邦,它们与中国形成藩属关系。中国对属国的政策主要体现为册封和朝贡制度。

册封就是对周边国家的首长赐给封号。如汉朝皇帝曾封倭国一部为“汉委奴王”,封高句丽统治者为“侯”等等。与此相联系还有朝贡制度。朝贡制度就是要求属国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国朝贡礼物。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属国向中国皇帝表示臣服,在政治上宣德于外,远近归心;同时中国皇帝对朝贡者也给予巨额的回赐,通过经济上的厚往薄来,以达到怀柔和羁縻的目的。

1644年取代明朝的满清王朝,继承了先前王朝遗留的传统宗藩体系,先后与周围的大部分邻国建立了宗藩关系。当时清朝的属国主要有:朝鲜、越南、琉球、缅甸、浩罕汗国、老挝、不丹等。

清政府延袭了历代的国家观,认为中国是地处“中央”的天朝上国,各国与它的官方往来都应该是万方来朝。清朝对属国的政策,仍然是“册封”与“朝贡”。如遇属国国君即位,中国朝廷要派遣使臣持敕书、印信前往册封。属国则被要求定期派使臣到中国都城向皇帝进贡。同时中国作为宗主国,对前来朝贡的使臣也要设宴款待,优厚赏赐。

清朝与周围邻国的宗藩关系,除了文化和政治上的意义以外,也有地缘外交上的意义。

清朝实行“布恩信、怀远人”的政策,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的思想,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松散的政治联盟,确立了“以琉球守东南,以高丽守东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的所谓“天子守在四夷”的地缘防御体系。

因此,周边藩属的生存和安全,与中国关系极大,可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揭开了中国地缘政治危机的序幕。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顶点。在这次危机中,西方帝国主义发动了3次大的侵华战争,即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战争。通过这些战争,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地缘危机发展为全线危机。

可以说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发生于1840-1949年约109年的时间里,当时古老、落后的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形成了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危机。

在此之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均以“天朝上国”自居,视所有外国人为夷蛮戎狄,除了朝贡和宗藩关系外,不承认其他形式的中外关系。外交因此成为王朝政治的附属物,成为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对外宣扬国威的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西方列强在初步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打破了东亚地区存在近2000年的封建朝贡体系,中外关系出现了新的格局。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仅造成了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线危机,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使中国堕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国外交因此开始与丧权辱国相联系,并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

中国近代地缘政治的全线危机,也造成了中国朝贡制度的崩溃。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朝贡制度,所形成的物质贡品,数量众多,种类齐全;不仅涉及到中国各地区(包括各民族地区)的产品,也涉及到有朝贡和宗藩关系的周边藩属产品,甚至外国产品。

其中,中国贡品凝聚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智慧,也代表了各个时期的中国产品的精华。中国贡品的制作工艺,还有贡乐贡舞等,又都代表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非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遗产。

中国贡品和贡品文化承载了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也是中国各民族融合,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二、中国贡品文化的基本特征

贡品是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产物,由于土贡、藩贡产品及异邦进贡产品的区域特点,贡品文化也就代表了各区域各民族及异邦的文化特色,拥有民族性、区域性和广泛性。

中国贡品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探究:

中国贡品的物质特性

贡品集中地体现了各民族当地的最具特色的产品,如贡茶、贡酒、贡药、贡膳、贡瓷、贡器、贡材等,基本上包括了日常生活用品、器具、饮食、药物、建材、服饰、武器、交通工具等八大类,现今仍传承开发利用的商品就多达3000多种。由于贡品是朝贡物品,也就成了宫廷和皇室的专用品,形成了特有的唯一性和至尊性,贡品可以说是产品中的精华,如果是伪劣产品那就得杀头了。

中国贡品文化的非物质特性

中国贡品衍生的贡品文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如贡品制作工艺、歌舞演艺、书画艺术、皇家御膳、朝贡礼仪等。以饮食为例,我们打造一席特殊的皇家御膳,那么“唐宋元明清,从古吃到今”,我们所体验的不只是饮食,还包括各种饮食文化,如养生、保健、烹饪,以及佳肴来历,一品一故事。也包括与饮食有关的餐饮用具、用餐礼仪等。

三、开发中国贡品的特殊意义

研究、传承和开发中国贡品文化至少具有两大意义:

1、贡品文化的社会意义。

贡品文化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促进了民族间的和

谐交流与世界贸易的发展。“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都反映了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我们现熟悉的狮子、麒麟,其实都是来自海外的朝贡物品。中国贡品承载的是世界和谐文化。

2、贡品文化的经济意义。

朝贡制度起源于大禹时期,在长达数千年历史过程中,贡品已经成为最高

品质产品的代名词,也是各民族商品交流与国际贸易的载体,地方互贡,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世界贸易也引进了海外皇家礼品。当代国礼,可以说是贡品品质的延伸。帝物民享,也是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趋势。

开发中国贡品文化产业将为全国各省市提供更多的合作开发平台,通过文化旅游休闲、工艺制作展示、贡乐贡舞表演、学术交流培训、国际贸易会展等多种形式,构建以贡品及贡品文化为载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业链。

在文化部支持下,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与中国贡品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中国贡品的研究、开发、认证和推广责任,确保了中国贡品文化传承开发的权威性。全国各省市都非常支持对贡品的开发利用,共同提出了“资源来自全国,市场面向世界”的目标。

开发中国贡品可以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如通过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贡品文化)博览会”,可以集全国之力,进行交流;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成果(贡品文化)专家论坛”,可以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四、把握中国贡品开发的价值取向

我们开发中国贡品可以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如通过举办“中国贡博会”,集全国之力,进行交流;举办“中国贡品文化国际论坛”,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但是传承开发中国贡品文化应该牢牢把握贡品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

1、文化价值取向

贡品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涵盖了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也

体现了皇家宫廷文化,包括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其最大的文化价值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2、经济价值取向

贡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商品中的精品,又是各区域的代表产品;当代国礼和精品,都承载了贡品的优秀品质特点。随着国强民富,帝物民享,可以拉动贡品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随着“中国梦”在世界的认同,贡品是走出国门与境外交流合作的最佳商品载体。

3、社会价值取向

贡品文化交流不仅能扩大各民族生活、生产、民风信息交流,而且能增进友情、礼仪等交往合作,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提倡社会和谐与民族交流。

4、政治价值取向

最民族的也是最世界的。贡品文化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其最大的政治价值就是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海纳百川。(本文作者龚心瀚:原中宣部副部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